top of page

參考經書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二偈集(Dukanipāta)

  1. (Vajja Sutta)(1- 過失,今生和來世不良行為的兩種後果。pp139-140)有兩種後果(過失):( 1)這種生活中的後果,例如由於犯下的不法行為而入獄,(2)來世的後果,例如在悲慘的地獄中投生或任何情況惡劣的生活。

 

  1. Tapaniya Sutta)(3,造成痛苦的行為,pp 141) 造成痛苦的行為有:(1)三種身體不端行為(2)四種口頭不端行為(3)三種不良心理狀態。

  2. Atapaniya Sutta)(4,行為不引起痛苦,pp 141)

不造成痛苦的行為有:(1)三種有益身心的行為(2)四種有益言語行為(3)三種有益心理狀態。

  • Kaṇṇha)(7,黑暗,第143頁)因不純而造成的黑暗力量是:(1)做不道德行為時不會感到無恥(2)不畏懼不道德行為所带來的後果。

  • Sukka)(8,第143頁)純净行為带來的光明力量是:(1)對不道德的行為感到恥辱(2)對不道德的行為感到恐懼。

  1. Cariya Sutta)(9-行為,兩個主要的道德力量,使人類始終與動物世界不同。第143頁。 它們是:(1)因不道德行為而產生的道德恥辱(2)因不道德行為而引起的道德恐懼。

  2. Adhikaraṇavagga,Bala Sutta)(11-反思和思想發展的力量,以改善自己的舉止,第143-144頁) (1)反思的力量和(2)智力發展的力量。這兩個具有變革性的力量,可以消除不良行為,並改善生活中的行為和舉止。

  3. Niraya-sagga Sutta)(16、17,通往地獄與天堂的道路,第147-148頁)(1)下地獄的原因是歪曲和不公平的行為(2)上天堂的原因是正義公正的行為。

  4. Ānanda Sutta)(18-必須做的事,應該做的事,第149頁)當然不應該採取的行為是:(1)三種不良身體行為(2)四種不良言語行為(3)三種不良心理狀態(貪,嗔,痴)。當然應該做的行為是:(1)三種有益身心的行為(2)四種有益言語行為(3)三種有益心理狀態的(貪,嗔,痴)。。

  5. Akusala & Kusala Sutta)(19-消除罪惡和發展美德的能力,第150頁)每個人都有消除罪惡的能力。通過能夠消除罪惡,人們將在許多方面受益匪淺。同樣,每個人都有能力來培養美德。通過德性,人們將在許多方面獲得很多好處。

  6. Sanimitta vagga),77-86罪惡和美德都有其根據和原因(pp 172-173)犯罪的原因有:(1)貪婪(2)厭惡(3)無知     通過能夠消除這些原因,可以減少,消除犯罪。美德的原因有:(1)不貪婪(2)愛心善意 (3)智慧。通過這些原因,可以發展美德。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三偈集Tikanipāta)

 

  1. (Attabyāpāda Sutta)(17-為自己和他人都造成苦難,第213頁) 可能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痛苦的行為:(1)三種不良的身體行為(2)四種不良的語言行為(3)三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不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痛苦的行為是:(1)三種有益身心的行為(2)四種良好言語的行為(3)三種有益心理狀態。

  2. Nidāna Sutta)(34-善惡之因,pp 230-231) 不善的原因有:(1)貪婪(2)厭惡(3)無知。善的原因是:(1)不貪婪(2)愛心善意(3)智慧。所有好的和壞的行為都是基於這些原因。根據這些原因而有的行為,後果將显现在此生或下一生或一系列後續的生命中。

  3. Vippatti-sampadā Sutta)(118種敗壞和成就 pp 350,351)三個敗壞是:(1)道德敗壞  (2)精神败壞  (3)不正確的見解或信念。 三個成就是:(1)有道德修養  (2)有高尚心理素養  (3)正確的見解或信念。

  4. Kammanta Sutta)(119-活動或行動。第351頁)三個敗壞是 :

(1)行為敗壞(在日常生活中犯下三項嚴重不當行為和四不當口業)。

(2)生計敗壞(謀生錯誤,如出售武器,活的动物,肉,酒和毒品)。

(3)不正確的見解 (十個主要錯誤見解(1)做慈善事情沒有任何好處(2)基於信仰的奉獻沒有好處(3)款待任何人沒有好處 (4)善舉或不當行為不會造成任何後果(5)這一世没有神聖行為,而是偶然發生的事情(没有因果觀)(6)沒有來世(斷滅見)(7)母親沒有神聖的角色(8)父親沒有神聖的角色(9 )沒有自發出現的神靈,天使或鬼魂等。(10)沒有過神聖生活的修道者或聖人,他們並不擁有超凡的力量,或可以看到今生及以後的生命。三個成就是:(1)有成就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不做三項不良的身體行為和四項言語行為)。(2)有成就的生計(不出售武器,贩卖動物,肉類,毒品和麻醉劑而獲得的生計,不對他人造成傷害)。(3)正確的見解 (持有以下各項:(1)慈善事業有積極作用(2)信仰奉獻有好處(3)是否熱情好客是有區别的(4)善惡行為是有後果的(5)這一世的生命是神聖的( 6)有來世(7)母親的角色是神聖的(8)父親的角色是神聖的(9)有自發出現的神靈,天使或鬼魂(10)有聖潔的苦行者或聖人過着神聖生活,他們擁有超凡的力量,或可以看到今生及後世的生命。

  1. &Dutiya Soceya Sutta(120,121-純凈,第351-352頁)

三種純淨(第一種經供普通民眾使用的經)

(1)身體純淨(避免三種身體不端行為)。

(2)言語純淨(避免四項言語不端行為)。

(3)心意純淨(不貪心,有愛心的善意,培養正確的見解)。

三種純淨(第二種經專為遵循更深入的修行道路的佛弟子而使用的)

(1)身體純淨(避免殺人,偷竊和性行為)。

(2)言語純淨(避免四項不良言語不端行為)。

(3)心意純淨(嘗試通過禅修和心意訓練來消除五種主要的心理障礙,例如感官慾,厭惡,昏沉睡眠,掉举後悔,懷疑)。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四偈集(Tikanipāta)

 

  1. ,意志經(Cetanā Sutta)(171-意志原因,第536-538頁)

業力的三個主要來源:(1)身體(2)言語(3)意識。

經中業力的四種模式:(1)自發行為;(2)基於外部因素的行為,例如其他人或外部原因引起的行為;(3)有意的和有意識地做出的行為,(4)無意的和無意識地發起自發行為。

  1. &Vitthāra Sutta(232,233-四種業力,601-602頁)

(1)黑暗的業力與黑暗的後果。這包括諸如殺害自己的母親,父親,聖人,在道場內造成分裂,造成佛陀身体的挫傷等。它還包括通過反復犯下各種不當行為而過的生活。

(2)光明的業力與光明的後果。這包括通過避免十種不當行為以及培養善意和良好行為來過虔誠的生活。

(3)黑暗和光明混合的業力以及黑暗和光明混合的結果。這是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常見模式,因為他們根據當下的各種心理狀態做好事,也做壞事。

(4)既不是黑暗也不是光明,而是稀有的一種,它可以導致所有能量的消耗。只有當一個人在意識中完美地發展了啟蒙的七個因素,或者當一個人在長期禅修的修行道路上達到了啟蒙的特定階段時,才會發生這種情況。  

  • “黑暗”是指不良行為及其負面結果的完全負面性質。“光明”是指良好行為的積極有益健康及其積極成果。

  1. - 梳那長老品(Kamma vagga,Soṇakāyana Sutta)(234四種業力,第603頁)類似於以上四個。

  2. - 第一學句經Kamma vagga,paṭhama-sikkhāpada Sutta(235,236-Training Rules,pp 603-604)與上述四個相似。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五偈集Pañcakanipāta)

 

  1. ,地獄經(Niraya Sutta)(145-Hell,第762頁)這經文提到一個犯了五種不道德行為(即五個戒律)之一的人在死後因自己的行為而下地獄。它也提到了一個守著五個道德戒律的人如何通過自己的舉止投生到天堂。

  2. Upasaka vagga),仇恨經(vera Sutta)(174-Enmities,pp 787,788)這經文提到了五種不道德行為,如何的就像一個人的敵人一樣,在他們死後被這些不道德的行為所害。

  3.  Akkosaka vagga,戒經(Sīla Sutta)(213-善良行為,pp 823,824)不道德的五種後果(1)財富損失(2)聲譽欠佳(3)在社區中喪失面子和尊敬(4)困惑的死亡(5)投生到不善之處,例如地獄等。道德的五個好處(1)財富的獲得(2)享有良好的聲譽(3)在社區中贏得尊重(4)寧静的死亡(5)如天堂般的轉生

  4. Duccarita vagga,)最重的惡行經(paṭhama-duccarita Sutta)(241-瀆職,第835頁)十項不當行為的五個負面後果:(1)自我指責和自責(2)被有智慧和聖賢的人譴責(3)不良聲譽(4)困惑的死亡(5)轉生到不善之處,例如地獄等。十種正確行為的五個積極後果,即避免十種不當行為:(1)不愧疚,不自責(2)得到智者和聖賢讚美(3)良好聲譽(4)和平與安寧的死亡( 5)轉生到善處,如天堂等

  5. Sikkhāpada peyāla),比丘經(Bhikkhu Sutta)(286-302-訓練規則重複系列)此經文提到任何人,無論社會地位或職位如何,例如比丘,比丘尼,新比丘,信眾,異教徒,屬於高種姓或低種姓的人,富人或窮人,名人或非名人,宗教人士或自由思想家,都將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面對重生的命運。如果他們犯下五項不道德行為,他們將受到五種負面後果中的任何一種。如果他們过着道德的生活,他們將獲得五種積極後果中的一種。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六偈集Chakkanipāta)

 

  1. (Paṭhama&Dutiya niraya Sutta)(81,82-Hell,第975,976頁)這經文提到一個人犯下五種不道德行為(即犯了五個戒律)中的一種,伴隨著邪惡的慾望和錯誤的觀點(在第一個經文中),貪婪和自大(在第二個經文中)將被他自己不良行為和心態死後下地獄。這個經也提到一個人如何通過自己的舉止和良好的心態培育五個道德戒律,沒有邪惡的慾望和錯誤的觀點,沒有貪婪和自大的心態,便會投生善處,例如天堂。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八偈集Aṭṭhakanipāta)

 

  1. (Dāna vagga,Duccarita vipāka Sutta (40-有益,不良行為的結果.pp 1175-1176)這經文提到了投生時某些不當行為的遺留負面結果。反復犯下的三個不端正的行為:

(1)殺害會導致將來轉生的壽命縮短。

(2)偷竊會導致將來轉生時財富的損失。

(3)邪淫會因配偶的敵對狀況而導致不幸福的婚姻。

反復犯下的四個口頭不當行為:

(1)說謊會導致他人的錯誤指控。

(2)誹謗(造成朋友之間的分裂的言語)可能會導致與朋友分离。

(3)粗魯的言語會導致说话的聲音令人不愉悦。

(4)輕率的談話會導致他人的不信任。

酗酒和長期使用毒品可能會導致精神上的負面問題,例如瘋狂。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十偈集Dasakanipāta)

 

  1. (Mahāli Sutta)(47-Mahāli,犯罪和道德行為的起因,第1398頁)

發生邪惡和不道德行為的原因:(1)貪婪(2)嗔恨(3)無知(4)錯誤的態度(5)缺乏控制,方向錯誤的心理狀態。

做正義和有益健康的行為的原因:(1)不貪婪(2)善意(3)智慧(4)正確的態度(5)管理良好,正確指導的心理狀態。

  1. (Paṭhama&Dutiya niraya-sagga sutta)(211,212-Hell,pp 1528,1529,1530,1531,1532)投生地獄的十種原因:即十種不善行為。投生天堂的十種原因:即十種善行。

 

(1)阿达马行為經(Adhammacariyā Sutta)(220-不如法的行為,投生地獄的原因,以及投生善處的原因。 pp 1543,1544)

在十種不當行為中:三種不當行為是違背正義,不公平,诈欺的身體行為。四種違反公義和公平的口頭行為。三種違反正義,不公平,违反定律的心理狀態。所有這十種不當行為可能導致投生不善處。

在十種良好行為中: 三種善的行為是有正義,公平,誠實的身體行為。四種有公義和公平的口頭行為。三種有正義,公平,合乎法的定律的心理狀態。所有這十種善行可能導致投生到善處。

(2)平等經(Sāmañña Sutta)(221,222,223,224-相似,十個通往地獄和天堂的行為。pp 1544,1545,1546)此經與前面的經類似,但更加詳細。它不僅提到(a)自己做壞事,而且(b)使他人做壞事,(c)為他人做的壞事而高興,以及(d)稱讚所做壞事。因此,它通過四個模式相乘。

 

 

  1. Cūḷakammavibhaṅga-Sutta(《行動,業力的簡短說明》,第1053-1057頁)。這是對業力教義的一些次要分析。

人的生活及其每個人必須生活的各種條件非常複雜,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够簡單解釋的。這個經文解釋了人類社會中人們在完全不同的條件下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現象。一個名叫蘇巴(Subha)的年輕聰明人,是一個富有而著名的婆羅門的兒子,他對為什麼有些人壽命長而有些人壽命短,為什麼有些人病了而有些人身體健康等問題有著深刻的疑惑。他最終走近佛陀,向佛陀問了他這些大問題。這是佛陀從永恆宇宙的業力定律的角度提供的簡要解釋。

(a-1)那些曾經毀了生命的人,他們是血腥的,曾經是殺戮和折磨别人的,對生物無情。這樣的人壽命會短。

(a-2)那些過去不曾經殺人,把桿子和武器放在一旁,以做壞事為恥,對生物充滿同情心的人,壽命會很長。

(b-1)那些用手,土塊,木棍或武器傷害生物的人,投生後得重病。

(b-2)那些善良,不習慣用手,土塊,棍子或武器傷害生物的人,轉生後會获得健康身体。

(c-1)那些被激怒時,容易因一點批評而煩惱,表現出憤怒,仇恨和不滿的人,投生成醜陋的人。

(c-2)那些不生氣,即使受到很多批評也不會生氣,不會仇恨他人和不會不高興的人,會投生有美麗的外表。

(d-1)那些嫉妒他人的成功,福祉,名聲和財富之類的人,會投生成沒有影響力的人。

(d-2)那些不嫉妒他人的成功,福祉,名聲和財富之類的人,會投生成很有影響力的人(e-1)那些對苦行者,遁世者,需要帮忙等人缺乏善意,也不慷慨提供捐助的人,會投生為貧窮的人。

(e-2)那些對苦行者,遁世者,需要帮忙等人富有善意,慷慨提供捐助的人,會投生為有財富的人。

(f-1)那些傲慢,粗魯和驕傲的人,從不向那些值得尊敬的人鞠躬,站起來致敬,讓坐和讓路。由於這種不尊重和自大的行為,他們會投生於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

(f-2)那些謙卑,不驕傲的人,會通過鞠躬,站起來致敬,讓坐或讓路的方式來表達對那些值得尊重的人尊重。由於這種的尊重行為,他們會投生於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

(g-1)那些從不費心對事情去進行分析的人,不要向修道者和婆羅門教徒等智者提問問题,譬如什麼是美德,什麼是罪,該受什麼責備,什麼是無罪,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可能導致痛苦,什麼有利於長期福祉等等。這樣的人會投生成低智能,無能力的人。

(g-2)那些過去經常做分析的人,向苦行者和婆羅門教徒等智者提出問題,詢問什麼是美德,什麼是罪,該受什麼責備,什麼是無罪,該做什麼,該怎麼辦,做什麼導致痛苦,什麼有利於長期健康等等。這樣的人憑藉敏銳的智力投生成智者。

 

  1. Mahākammavibhaṅga Sutta(業力行動的重要解释,第1058-1057-1065頁)。這是對業力教義的一些主要分析。佛陀在這本《佛經》中向他的助手阿南達講解了不良行為和良好行為的複雜性,這種不良後果有時會出乎意料的相反,有時取決於多種因素,由有主導作用的業力來決定一個人的投生命運。實際上,這是佛陀運用各種實際的,掺雜不同的情况所講述的關於有複雜功能的業力。是非常深刻的解釋。

 

  1. (Parābhava Sutta)(6,導致墮落的行為,pp 171)

(a)一個熱愛法的人是成功的。但是討厭法的人就會失败。

(b)喜歡壞人而討厭好人,尤其喜歡他們的壞方法,就會導致堕落。

(c)嗜睡,喜歡交際,不活躍,懶惰又脾氣暴躁, 就會導致堕落。

(d)儘管能夠助人,但却不幫助自己的年老父母, 就會導致堕落。

(e)如果有人以虛假言論欺騙苦行者或婆羅門或其他修行者,就會導致堕落。

(f)如果一個人儘管富裕,但只自享美味佳餚,就會導致堕落。

(g)因家族社會地位高,家庭血統或財富而自豪,一甚至看不起自己的親戚,就會導致堕落。

(h)喜歡玩女人,飲酒或賭博,揮霍無度, 就會導致堕落。

(i)不滿足於自己的妻子,一個人在妓女和他人的妻子中尋求樂趣, 就會導致堕落。

(j)年长的男人,娶年輕女子。但因嫉妒年輕妻子的不忠可能性,睡不好覺,就會導致堕落。

(k)讓一個放蕩的人,浪费的人,在重要事務中處於權威地位,就會導致失敗

(l)儘管出生於王室,在没有足够資源下,因為貪婪渴望成為國王, 就會導致堕落。

 

*********************

  1. 不可接觸者”階層經(Vasala Sutta)(7-《“不可接觸者”階層》,中庸與基本行為,第174頁)**印度種姓制,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但是佛陀開示,階層的分级是由行為來决定的。

(1)一個人發怒時,尋求報仇,忘恩負義,狡猾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2)缺乏善良,虐待生物,無論是一胎(即哺乳動物)的或是二胎(即鳥類)的,

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3)襲擊並圍困鄉村的居民,眾所周知是土匪, 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4) 一個人偷了別人的珍貴東西,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5)借了錢說 “我不欠你”。一個逃避債權人的行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6)對旅行者不僅埋伏抢劫而且殺人的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7)一個人為了自己或他人或為了金錢作假證(在法庭上說謊),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8)有人通過脅迫或出於愛與親戚或朋友的妻子有染。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9)儘管能夠提供幫助,但一個人并不幫助自己年邁的父母。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0)一個以行為或是語言虐待自己的父母親,兄弟姐妹或姻親,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1)當徵詢意見時,给與有害的,或含糊其辭的意見。這樣的人 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2)做過邪惡的行為後,一個人希望 “可能沒人知道” 並將其隱藏。這樣的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3)拜訪朋友時,在那裡吃一頓美餐,但日後不會還礼, 這種人 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4)如果有人以虛假言論欺騙苦行者或婆羅門或其他任何修行者。這樣的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5)不供養還口頭上不尊敬苦行者或婆羅門的人, 這樣的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6)被妄想蒙蔽下,一個人總是講欺騙性的話(打動或欺騙)以尋找物質上的收益,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東西,這樣的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7)一個自高自大, 無視他人的人,過分驕傲, 貶低他人。這樣的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8)一個會騷擾他人,小氣,有邪惡慾望,卑鄙吝嗇,欺騙他人,沒有道德恥辱或畏懼心的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19)一個唾罵佛陀,佛陀的弟子們,苦行者或一般普通人的人,是屬於“不可接觸者”階層的。

(20)偽稱自己是一位聖人(開悟的聖人),是屬於最卑鄙的“不可接觸者”階層的人。

(21)“不可接觸者”階層的人或聖人,不是由出生或社會地位來决定的,而是由行為和其特性來定義的。

 

  1. (Metta Sutta)(8-慈悲,第179-180頁)這部經講述如何培養對一切眾生慈悲,例如母親愛她唯一的獨生子的方式,甚至有時冒著生命危險。它還教導了學習慈悲時必須遵循的戒律。此外,它還被僧侶和在家人用此經以宗教儀式提供護持力和祝福。

 

  1. 吉祥經 (Maṅgala Sutta)(4-祝福,可能得到護持的行為,第198-200頁)

這本經文講解了人們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護持和福祉時的38種護持的修行法。以下是簡要說明。

(1)不與壞人交往(2)與好人交往(3)尊重和稱譽有才幹的人。 (4)選擇適合自己需要和進步的环境(5)在人生旅途中積累功德(6)在正確的修道上保持自率。

(7)追求和擴大知識(8)獲得和學習工作技能(9)在專業上接受良好訓練(10)口語表達良好。(11)做個富有愛心的父母親(12)照顧家庭,例如妻子和孩子(13)誠實的職業。 (14)布施(15)修行高尚的佛法(16)給予親戚支持(如有必要,如果可以的話)(17)做無罪的事。 (18)遠離邪惡,即在心理上不喜歡邪惡的事情(19)如實避免邪惡事情(20)避免酗酒和吸毒(21)朋友良好的品德。 (22)尊重他人(23)謙卑(24)知足(25)感恩(26)及時聆聽佛法。 (27)耐心(28)服從建議(29)親近苦行僧(30)與僧人們及時學習佛法。(31)简樸(32)追尋精神生活(33)知道並理解崇高的真理(34)證悟涅槃。 (35)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時要有堅強的韌性(36)克服悲傷(37)克服慾望和貪婪以及精神上的煩惱(38)堅定的心不會遭受精神上的污穢。

 

  1. (Subhāsita)(3善说,很好的演講,第229頁)不被責怪的言語的四個要素 - (1)说出來會產生有益的結果。(2)與佛法(公義)相應    (3)讓人歡喜的(4)誠實的。

 

  1.  Puññakiriyavatthu Sutta(造三大功德的方法,第191頁)(1) 布施(2)守戒(3)修行

 

  1. Duccarita)(64-不善行,第193頁) (1)行為不端(2)言語不端(3)心識不端

  2. 65-良好品行,第193頁) (1)良好行為(2)良好言語(3)純凈的心

 

  1. (66-純淨,第194頁)(1)身體的純淨(2)言語的純淨(3)心靈的純淨

 

  1. (76-嚮往幸福,第201頁)(1)如果要被表揚,希望幸福,希望投生於天堂就要保持良好的道德

 

 

Antrāmala Sutta(88-內在污點,第212頁)(1)貪婪(2)憤怒(3)妄想。佛陀說,這三種心理狀態是一個人的內在污點,一個人的內在敵人,一個人的外在敵人,一個人的內在殺手,一個人的內在對手。

bottom of page